巴格拉米扬,这位亚美尼亚裔的苏军将领,以其冷静、果敢和富于创造性的战术而闻名。他没有采用传统的、一成不变的打法。在凌晨密集的炮火准备之后,他祭出了一套他称之为“跳跃式火力压制”的战术。
苏军的炮火没有一味地猛轰前沿阵地,而是分为几个波次:第一波,集中火力精确打击德军的炮兵阵地和指挥所,先打掉对方的“眼睛”和“嘴巴”;第二波,炮火向前延伸,为步兵冲击扫清障碍;当步兵成功突破第一道防线后,第三波,坦克集群才在炮火的再次掩护下,高速跟进,扩大突破口。
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德军措手不及。德军的防御兵力配置过于靠前,一线阵地在苏军的饱和攻击下迅速瓦解,而后方的预备队由于指挥中断和苏军炮火的封锁,调动严重迟滞。
第11近卫集团军的重点突击方向,直指卡拉切夫一线,意图非常明显——像一把快刀,斜插进奥廖尔突出部的西北角,切断德军南北两翼的横向补给通道。
德军的抵抗异常顽强,尤其是第5装甲师,他们利用地形反复组织反击。但在巴格拉米扬凌厉而有序的攻势面前,这种抵抗显得杯水车薪。在短短5天之内,苏军北线部队就成功向南推进了超过25公里,迫使德军第46步兵师和第5装甲师狼狈后撤。
北线的“快刀”战术取得了成功,它不仅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,更像一个楔子,狠狠地钉入了德军的防御体系,使其首尾不能相顾。
如果说巴格拉米扬的北线攻势是锋利的快刀,那么在突出部东缘,由马基恩·波波夫将军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,则更像是一把沉重的钝刀。
7月13日,在北线取得突破的第二天,波波夫的方面军发起了主攻。他的战术,没有北线那么多的花巧,却充满了俄国军队最原始、也最令人生畏的力量——压倒性的火炮和无穷无尽的步兵。
数十万苏军士兵,在震耳欲聋的炮火掩护下,向着德军在苏霍多里至米岑斯克一线的坚固阵地,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。这里的战斗,没有快速的穿插和机动,只有最残酷的堑壕对峙和阵地争夺战。
德军的第293和第292步兵师,在这里展现了惊人的防御韧性。他们依托早已修筑好的永备工事和雷区,用机枪、迫击炮和反坦克炮,疯狂地收割着苏军进攻部队的生命。每一米阵地,都要用鲜血来浸泡。
从战术上看,波波夫的进展极为缓慢,伤亡也相当巨大。然而,从战略层面看,他的“钝刀战术”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正是由于他从正面施加的巨大压力,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施密特上将被迫将手中本就捉襟见肘的预备队,不断地投入到东线这个“无底洞”里。波波夫的部队,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,牢牢地吸住了德军的主力兵团,使其无法抽身去增援更为危急的北线和南线。
他用巨大的牺牲,为南北两翼的兄弟部队创造了绝佳的突破机会。这把“钝刀”虽慢,却完成了它最重要的战略牵制任务。
当北线和东线打得如火如荼,成功吸引了德军全部注意力的时候,真正的致命一击,在南翼展开了。
7月14日,刚刚在库尔斯克防御战中顶住了莫德尔疯狂进攻的中央方面军,在司令员康斯坦丁·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下,转入反攻。
罗科索夫斯基,这位在苏德战争中屡建奇功的元帅,最擅长的就是大规模、大纵深的装甲包围战。他将方面军中的第13、第48和第70集团军作为主攻力量,并将手中近700辆T-34中型坦克和SU-76自行火炮,集中投放在一个极其狭窄的突破口上。
德军的防御重点,一直放在南部的哈尔科夫方向,他们万万没有料到,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防御战的中央方面军,能如此迅速地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反攻。德军第25装甲师的防线,在苏军压倒性的装甲洪流面前,几乎是瞬间就被冲垮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与东线的稳扎稳打不同,罗科索夫斯基的战术充满了灵活性和速度感。他命令T-34坦克群不要理会德军残余的支撑点,而是采用灵活的穿插和侧包战术,高速绕过德军防线,像水银泻地一般,向德军纵深渗透。